首页> 滚动 > > 正文

硬核实力藏不住!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走进重庆科技学院打探创新“智核”

2023-05-25 21:28:08来源:东北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符琳)5月24日下午,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钢铁冶炼装备系统工程技术中心等7大特色“产学研”机构,让见多识广的记者们直呼“硬核实力担当”。

全国主流网络媒体走进重庆科技学院。周涛摄

开启一次深度沟通:40余家全国主流网媒首次走进重科


(资料图片)

今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央视网等10余家央媒,四川新闻网、东方网、潮新闻、大众网等30余家地方主流网络媒体首次走进重庆科技学院,开启了这场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

重庆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黎德龙致辞。周涛摄

重庆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赵明阶主持会议。周涛摄

本次活动以一场媒体交流会开场,重庆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赵明阶主持。重庆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黎德龙在会上致辞,并代表学校对到访媒体表示了热烈欢迎。从校史讲起,黎德龙书记系统介绍了学校当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并表明了学校打造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决心。黎德龙书记说:“学校为了体现‘科技范’、突出‘科技味’,一直以来都把科研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22年,学校科研经费就达到了2.8亿元,并稳居中国高校企业科研经费排名前100强。”

对于本次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黎德龙书记开心表示,这是一个全方位展示学校办学成果的难得机会。希望广大媒体朋友能在参观中感受到重科优良的办学传统、深厚的办学积淀及良好的校风学风。

华龙网集团教育频道主编、重庆教育舆情研究院院长王大伦介绍活动情况。周涛摄

随后,华龙网集团教育频道主编、重庆教育舆情研究院院长王大伦介绍了本次活动情况。

在现场问答环节,来自中国西藏网、北京青年网、大众网等多家媒体的记者们围绕学校思政教育、学科建设、科技转化及人文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现场提问,学校相关领导予以了充分回应,大家在热烈坦诚的气氛中,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交流。

据了解,重庆科技学院建校70余年来,形成了以油气勘探与绿色开发、低碳冶金与先进材料、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能源化工与智慧安全为特色,理、工、经、管、法、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校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团队、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合作交流等学科要素协同发展,为建成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将努力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做大文章、出大成果。

打开一扇展示之窗:看重科如何夯实人才培育基础

走进钢铁制造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厚重的工业风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愧是应用型的工科学校”。看着一众大型设备,记者们纷纷发出感叹。

重庆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黎德龙化身“推介官”带队参观。周涛摄

重庆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黎德龙化身“推介官”与媒体沟通交流。周涛摄

钢铁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内,钢铁生产全流程动态模型实验室、钢铁生产操作仿真实验室、钢铁生产工艺仿真实验室和中冶赛迪控轧控冷中试实验室等依次排列,“铁—钢—铸—轧”全流程实验教学资源一应俱全,通过全面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庆科技学正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作为重庆市目前唯一从事油气勘探开发人才培养的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石油与天然气实验教学中心”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得到了三大石油公司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将“工厂搬进学校”、将“课堂设在生产一线”……近些年来,重庆科技学院通过不断深度推进产教融合,获得了社会口碑和经济价值的双丰收:仅在在成渝地区,就已达成各类战略合作协议167份;承担了多个重大项目或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收获了超200多亿元的经济收益。

本次实地参观,打开了全国媒体直击学校产教融合的一扇“窗口”。从中看到了重庆科技学院务实发展的姿态及一所应用型科技大学的本色,给在场媒体留下了良好印象。

紧跟新一轮科技创新:紧贴石油、冶金释放更多科创潜能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重庆科技学院生活垃圾资源化省部共建协调创新中心,这一句再合适不过。

“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是中心的中试基地,这里拥有全国首个不同级别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中试线。我们在这里收获了62项国家发明专利……”这是全国主流网络媒体行走进重庆科技学院中的一幕,40余名记者紧跟学院老师,认真聆听讲解。“我们平时认为的垃圾,到了这里都成了宝物,真是有想法有创意。”

媒体参观生活垃圾资源化省部共建协调创新中心。周涛摄

媒体参观航空航天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周涛摄

在稠油开采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纳微复合材料与器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航空航天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国家钢铁冶炼装备系统工程技术中心等地,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的记者们直观感受到了重科科技创新的线下布局和实质探索。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现场介绍:近五年来,学校获批纵向项目1341项,经费达到1.54亿元;获得横向项目2411项,经费达到9.73亿元。2022年,全校科研项目合同经费2.85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78%。学校的科研经费已连续10年超亿元,连续两年跻身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

五年来,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项,年均17项;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面上项目9项,青年基金13项,获批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海上稠油超临界多源多元热流体发生机理及在储层中的作用机制研究”1项,实现了学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

其中,戚志林教授团队突破制约油气开发的“卡脖子”问题,历经联合攻关,其创新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规模化推广应用,助推了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气田的高效开发,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

周雄教授团队开发的具有完全自有知识产权的成果——大极板铅电解自动化生产成套装备,已广泛应用于国内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成果转化超2亿元,企业应用该成果年产值新增300余亿元,该成果2019年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科技一等奖。

众多科技创新成绩的背后,见证了重庆科技学院用实际行动肩负起了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担当。

下一步,学校将通过不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式,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书写“重科”新的篇章。

标签:

上一篇:全球关注:电脑卖不动,联想集团全年净利润同比减少21%
下一篇:最后一页